清军和中华军已经打了五六年的仗,但基本模式都是一方攻,一方防守,或者是突袭、伏击作战,但向传统的那种双方在野外拉开阵式,互相对冲的作战方式,还很少有过。主要是因为中华军的战术太诡异,清军攻时,中华军一般都会全力防守,而中华军攻时,往往都集中了优势的兵力,清军也不敢和中华军碰。
另外一就是清军携带的重型火炮太多,仅红衣大炮足有六十余门,同肘还有大量的资车辆,如果仅仅靠木筏来渡运,显然是不够的,因此最好还是在淮河上架几浮桥,这样不仅仅是方便这一次渡河,而且也有利于以后在作战时,向淮河南岸运送资。
由于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清军也拼得很凶,不仅战斗减员剄达了一万六千多人,而且各种火的弹药消耗都接近半数。
不过虽然清军已经建成了五座浮桥,但清军的中路有七八万大军,再加上大量的重型火炮和其他的车辆,由其是红衣大炮,一座浮桥上最多只能同时承受三门过河,再多就有可能危险,且此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就能够渡过淮河的。
于是阿济格令,命巴牙喇甲喇额真布克沙为主将、巴牙喇纛章京希尔为副将,率领蒙古固山额真喇希、吴喇禅,甲喇额真哈宁阿、艮泰,录额真巴雅、彰屯等人率领先期过河的三万士兵击,迎战中华军。
在这二天的时间里,清军硧实一都没有ng废,经过连夜的抢工,在淮河上一共架起了五座浮桥,而这时运送补充弹药资的队伍也都送到了息县。于是阿济格在接收了这一批弹药资以后,这才令中路的人开始渡河。而左右两路,也开始行向淮河南岸的中华军防线发动攻,主要的目地是牵制中华军的兵力,好让中路军从容渡河。等中路军渡过淮河之后,再从南岸向中华军发动攻,接应两翼的清军过河。
因为先前建立的岸阵地只是考虑保住在淮河南岸有一个稳固的立足,因此阵地的修建,也尽量紧促,但控制的地域并不大,如果大队人、车辆要过河,就必需扩大阵地。同时阿济格还十分庆幸,这两天的时间,中华军并没有向清军的岸阵地发动攻,也终于给清军容了等候资的时间。
于是喇希、哈宁阿两人率领骑兵,立刻向中华军杀过来的方向冲杀而去。
而布克沙领命之后,也令,命蒙古固山额真喇希、甲喇额真哈宁阿两人率领清军的八千骑军,率先迎战中华军。希望用清军最擅长的骑之术,先给中华军一个迎痛击。
阿济格也知,等渡过了淮河之后,恐怕还有大仗仗要打,这一次能够突破中华军的淮河防线,各种火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,因此必须保证弹药的充足。对于中华军故意放弃阵地,向后撤退的行为,由于得过于真,阿济格丝毫都没有怀疑。
好在是在这两天的时间里,在淮河南岸清军己经建立了比较固的阵地,而且还有三万士兵把守,于是阿济格也决定,先运送一批重型火炮和资过河,可以増南岸清军的力量,并且扩大岸阵地,好让更多的人可以过河驻扎。
[vip]第八十七章突破淮河()在线
在先期渡河的三万士兵当中,有火铳兵八千人,步兵一万人,满蒙骑兵一万,炮兵两千,因此实际战的,只有二万八千人。
另外以前双方作战,都是在江南、江淮等地,网湖泊众多,不利于骑兵作战,也使清军的这个优势一直都没法发挥,在大份的时间里,骑军的作用居然主要是利用速度去冲击中华军的防线,而这一次中华军主动向清军发动攻,而且这一带的地势平坦,也有利于骑军作战,因此阿济格也认为,如果是在野战中,清军以步骑合作中,还是大有胜机的。而且淮河北岸的援军也还在源源不断的増援过来。
但就在这时,阿济格收到探的禀告,中华军向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攻过来了。这时清军的阵地正在扩大中,而原阵己经腾来预备放置资,因此阿济格也决定,这一次清军将不行守阵地的作战,而是杀阵地,与中华军行野战,同时留一座浮桥,运送兵力増援淮河南岸的战场。